福建三明产地宝:大田红曲,三明大田建设镇建忠村特产-大田红曲
“闻说崇安市,家家曲米春。楼头邀上客,花底觅南郊。”这是朱熹以《酒市》为题描述福建红酒的繁荣。
农历九月以后,红曲的生产供不应求,家家户户酿酒春节请客,立冬酿酒也成了当地风俗。喜庆的时刻离不开一坛红酒,在大田,红酒也是人们对生活最好的祝愿。
建设镇在明正德年间取名“三十九都”,村治划分为一至六保,治置中心设在三保。1962年,取“建设祖国”之意命名建设公社,但“三保”这一称呼依然耳熟能详。
大田城关有的,三保都有;城关没有的,三保也有。建设镇是省级商贸重镇、全国文明乡镇,素有“大田小香港”“大田第二城关”之美称。
建设镇洋面有十公里,形成了“准平原”的地形,造就了较好的农业耕作条件,物产丰富,加上临近永安、三元、沙县、尤溪,自然催生了繁荣的市场。
红曲发酵的一种菌种叫红曲霉,它是一种耐高温、糖化能力强,又有酒精发酵力的霉菌。
在建设一带,妇女坐月子都要喝红酒,用于治疗产后恶露不净、瘀滞腹痛等病症。
吴士暖说:“我的生活缺不了酒,白天做红曲,晚上睡前总喜欢喝上一两杯红酒。”懂酒的人,自然练就了一手酿酒的好手艺。
从红曲到红酒,这是神奇的转化。选米、浸米、淘洗、蒸饭、摊凉、拌曲、装缸、注水、煎酒……酿造红酒的工序“一个不能少”。
红酒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。而水的选择是酿造红酒的关键,水质过硬不利于发酵,硬度太低,又会使酒味不甘冽而有涩味。
红曲加工工序繁杂,但吴士暖掌握着做曲所有的“秘密”,这些秘密靠的是代代“心传”,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那份勤劳与坚守。
大米筛选、浸泡、蒸煮、冷却、搅拌“曲饭”、装筐、入窑……
从“米”到“曲”,要经过15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不得含糊,都是体力活。入窑发酵是保证红曲质量好坏的关键,发酵时间长达7个昼夜。
发酵无标准可依,不同的季节操作有异,最终全取决于曲农们对发酵认可水平和平时经验的积累。耳听、鼻闻、手感甚至是心悟……发酵的时长,不同的操作习惯,红曲的质量将截然不同。
村里现共有360口曲窑,遗留至今还在使用的百年以上的古曲窑多达120口,最早的有310多年历史。